作文課搬到火宮殿找靈感
—— 《瀟湘晨報》(2006年3月28日)
昨日上午,在長沙坡子街火宮殿火神廟里,十幾個小學生湊在一堆舊時長沙居民滅火工具前說個不停。孩子們手里拿著本子和筆,記下他們的所見所聞。“我們是在上作文課呢!”把課堂搬出教室,讓孩子們體驗了邊玩邊上課的樂趣。
眼睛和耳朵尋找寫作“靈感”
上午10時許,一下車,孩子們拿著本子和筆,走進火宮殿。這會兒,迎賓的苗鼓敲響了,孩子們紛紛圍了過去,在本子上寫個不停。“記的是些什么呀?”“是他們的動作和表情。”“是鼓的響聲,和一般的鼓聲不一樣的。”孩子們回答。
一進火神廟,孩子們更立即進入了狀態,面對著火神祝融像,孩子們來了興趣,湊上前,盯著火神像和四周舊時滅火的工具看,這會兒,火宮殿的幾位工作人員耐心地向孩子們講起有關火神的傳說。孩子們更是一副小記者的模樣,一邊問一邊記。救火車、火斧、火鉤等舊時滅火工具深深吸引了孩子們。男孩子們還忍不住伸手去摸一摸,提一提。“真重啊!當時的人怎么拿得動呢!還有老人和小孩怎么辦呢?”劉延韜說:“這是個問題,我要把它寫進作文里。”
“這個火鉤怎么滅火呀?”12歲的丁邇圓睜著眼睛問道。“當時都是木屋呀,燒著了用火鉤勾倒,避免再引燃別的房屋呀。”工作人員解釋。在解說中,孩子們第一次知道了“文夕大火”、“救火隊”。“真有意思,我們想寫篇想象作文,想象當年滅火的場景。”丁邇說。“我要寫火神廟里的救火車。”“我要寫古老的傳說。”這下,孩子們吵著發表自己的看法。
課堂上“解讀”湖湘美食
“臭豆腐是我的最愛了,我今天就要問問它的做法,寫一段臭豆腐的快板。”12歲的李同學說。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,孩子們走進了火宮殿的美食街。面對各色湖湘傳統美食,孩子們還是抵制住了“誘惑”。一邊看,一邊向廚師們討教美食的由來、歷史和制作工藝。孩子們說,從中可了解到獨特的長沙飲食文化,寫出作文的“調查”味來。當孩子們了解到臭豆腐的由來和代代相傳的歷史,大伙都瞪大了眼睛,“原來,小小的臭豆腐還這么復雜呀!”劉遷韜感嘆道,這下大家都笑了。
“咔嚓!”陳思凝用相機拍下廚師們忙碌的身影。“我的作文還可以配圖呢,讓大家都看看好吃的東西是怎么做成的。”作文課結束時,老師請孩子們美美吃了一頓特色小吃。 “上課還有東西吃,真是太好了。”
實踐讓作文課“活”了
作文課結束了,孩子們興奮勁不減。大伙都說:“要是每天都上作文課就好了。”“我們最近還去了公園、菜市場上作文課。有了親身經歷,作文一下子就寫好了。”周慧娟說,以前寫作文要翻作文大全,現在寫作文容易多了,有寫不完的話。
鐵道附小六二班語文老師肖慧說,以前每次布置作文,孩子們總叫苦不迭,家長們也頭疼不已。憑空寫作文是不是難為了孩子們?那么走到大自然,走進社會實踐中去,效果又如何呢?
2003年5月,鐵道附小開始了將作文課搬到室外的嘗試。“學校會組織一些課外觀察和小調查,帶領學生們體驗生活,擴大并積累寫作素材,學生們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選擇作文題材,通過親身體驗之后再寫作文,這樣就更加真實,質量也更高。”肖慧說。